<kbd id="29wzg"></kbd>
      1.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市(區)政府信息公開目錄 > 重大決策預公開

        《區政府關于印發錫山區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行動計劃(2023-2026年)》征求意見稿
        信息索引號 014034703/2023-01292 發文日期 2023-04-24 公開日期 2023-04-24
        文件編號 2023 發布機構 無錫市錫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效力狀況 有效 文件下載 文件下載
        內容概述 區政府關于印發錫山區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行動計劃(2023-2026年) 征求意見稿

        《區政府關于印發錫山區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行動計劃(2023-2026年)》征求意見稿

         

        為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農田建設的決策部署,圍繞“逐步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精神,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工作要求,加快我區農田建設資源整合,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二十大報告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主線,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主產區和恢復(新增)耕地潛力區為重點,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強化政府的主導責任,在規劃制定、政策保障、資金投入等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主體職能。激發調動新型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激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
        (二)堅持規劃引領,整域推進。銜接國土空間、農業農村、水利等相關規劃,統籌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布局,優先把城鎮開發邊界外可長期穩定利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成高標準農田,整合利用恢復(新增)耕地潛力資源,促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集中連片。
        (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綜合考慮耕地特點、耕作條件、區位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因田施策,拾遺補缺、完善提升,全面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打造“農田平整肥沃、田間道路暢通、灌排設施配套、田容田貌美觀”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
        (四)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以綠色發展引領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構建布局合理、生態良好、灌排通暢、宜機作業的連片高標準農田。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生態循環農業設施技術,探索開展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推進生態農田建設試點,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促進水土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農田生態環境改善。
        (五)堅持依法嚴管,良田糧用。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耕地保有量恢復等工作結合起來,鼓勵將建設完成的高標準農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確保“良田糧用”。
        三、目標任務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升耕地質量水平。以“噸糧田”為核心標準,以“規?;?、宜機化、生態化、智能化、產業化”為建設目標,建成一批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與現代農業經營方式相適應、充分彰顯新江南田園風貌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2023年至2026年,新建和提升改造高標準農田5萬畝以上,建成1000畝以上的集中連片項目區2個、數字化智慧農田示范區2個、高效節水灌溉1萬畝、耕地質量監測點20個。
        四、建設標準
        參照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30600-2022)、《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蘇政辦發〔2021〕21號)和無錫市《關于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意見(2022-2025年)》(錫政辦發〔2022〕62號),結合我區實際情況,重點圍繞“田、土、水、路、電、技、管”七個方面的建設要求,進行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檢查驗收和建后管護。
        (一)田。田塊相對集中連片,田面規范平整,基本實現條田化。田園環境干凈整潔,無雜物、無私搭亂建、無田間墳塋。以田間機耕道路或固定溝渠為基準形成條田,條田面積宜在30~50畝以上,條田中劃分若干格田,原則上每塊格田長度不小于80米、寬度不小于30米,呈正南北或東西走向,便于智能導航系統監測、大中型機械作業和田間管理。
        (二)土。土壤肥沃,具有良好的土體構造,有效耕作層厚度應大于20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不低于每公斤20克。質地適中,耕性好,有較多的水穩性團聚體。土壤環境質量符合優先保護類耕地劃定要求。耕地質量平均等級2.0以上。
        (三)水。灌溉設計保證率應達到90%以上,灌溉水質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21),灌溉水利用系數不低于0.70,日降雨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農田積水,控制地下水位埋深在田面0.8米以下。田間灌排工程配套率、完好率95%以上,運行良好,管理到位。因地制宜推廣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和微噴灌等高效節水措施,有條件的地區可開展灌溉自動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建設。渠系布局合理,渠、涵、閘、下田坡道等渠系建筑物和田間灌溉設施配套齊全。灌溉泵站選址科學合理,建筑外形基本統一,與鄉村環境相融合,建設成標準化泵站。因地制宜推進農田灌溉尾水凈化,提倡排水溝建成生態溝,利用原有池塘、坑塘建設農田尾水生態凈化塘。
        (四)路。田間道路分為機耕路和生產路,機耕路要與鄉、村公路連接,主干路段實現硬質化,路面宜采用瀝青、混凝土等材料硬化,保證晴雨天暢通,能滿足農產品運輸和中型以上農業機械的通行。合理配套農機下田坡道、橋涵、錯車道和末端掉頭點等附屬設施,提高農機作業便捷度。倡導建設生態型田間道路。機耕路路面凈寬不少于3米,高出田面0.3~0.5米。生產路路面凈寬不少于2米,高出田面0.2~0.4米。在大型機械化作業區,路面可適當放寬。
        (五)電。根據高標準農田智能化、數字化、自動化的管理和建設要求,鋪設高壓和低壓輸電線路,配套建設變配電設施,為泵站、信息化工程等提供電力保障。應與排灌、道路工程相結合,符合電力系統安裝與運行相關標準,保證用電質量和使用安全。
        (六)技??茖W設立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跟蹤監測耕地質量變化情況。鼓勵采用經濟適用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提高工程建設質量。推廣良種良法、科學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農業科技應用,科學施肥施藥技術基本全覆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6%以上。
        (七)管。管護制度健全,管護責任明確,管護人員到位,管護資金落實。標識標牌設置統一、規范、美觀。田間道路路面平整,路沿路肩完好平直,兩側無雜草。灌排溝渠和田間灌排配套設施維護及時,溝渠內無淤泥、垃圾和雜草。確保建成的工程設施在設計使用年限內正常運行。泵站專人管護,無亂堆亂放,每年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
        五、重點工作
        (一)規劃先行,一體謀劃。堅持先規劃后實施、先流轉后建設、先平整再配套的原則,與錫山區國土空間規劃、村莊布局規劃、現代農業專項規劃、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等有機銜接,緊密結合耕地恢復(新增)整治等工作,高質量謀劃好、編制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按照應建盡建、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分步實施的要求,全面排摸城鎮開發邊界外未建高標準農田耕地資源與恢復(新增)耕地潛力資源,以100畝以上集中連片地塊為重點,歸并整合周邊100畝以下適宜地塊,一并納入建設范圍,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庫和圖斑數據庫,細化落實具體規劃布局、建設任務、建設重點,明確每年具體項目、建設主體、建設面積,并將建設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鎮(街道)。各鎮(街道)圍繞總體目標和年度建設任務,提前完成項目地塊清障工作。
        (二)嚴格對標,精準施策。嚴格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進行配套建設,加強勘察設計、方案評審、工程建設,實現田間平整成方、土壤肥沃健康、排灌設施齊全、田間道路通暢,滿足機械化作業和農產品、投入品運輸需要,糧食產出能力全面達到“噸糧田”標準。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統籌考慮灌溉用水質量、灌排體系標準、農業機械作業、水肥智能管控及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各種因素,嚴格標準,綜合施策,全面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投資標準不低于3000元/畝。同時,兼顧實用性、前瞻性和長遠性,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做好“建什么、強什么、優什么”,推進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建設,強化零散地塊整合歸并,進行“小并大、短變長、彎變直、陡變緩”改造,最大限度實現“碎地變整地”“小田并大田”。
        (三)合規建設,全程監管。加強項目規范管理,嚴格執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合同制、監理制和公示制。參與項目建設的工程施工、監理、審計以及第三方機構應具有相應資質。要嚴把工程質量關,堅持“質量第一”,強化監督檢查,加強項目建設事前審核、事中管控、事后檢查。加強對施工單位的監管,督促施工單位履行安全責任。批復后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原則上應在次年6月底前完成,8月底前由區農業農村部門開展綜合竣工驗收,并報市相關部門審核,市級審核通過后下達獎補資金。項目竣工驗收后,各鎮(街道)要在項目區設立統一規范的公示標牌和標志,及時辦理資產交付手續。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落實“區負總責、鎮級落實、村為主體、所有者管護、受益者參與”的管護機制,進一步強化管護標準,明確管護主體、管護方式,落實管護責任。要充分利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獎補資金、生態補償金等管護資金,鼓勵和引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和村集體等各類主體,共同參與高標準農田設施運行管護。
        (四)創新模式,高效實施。積極探索“多元化投入、規?;洜I、專業化服務、市場化運作”的高標準農田投建新模式。充分調動各方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積極性,拓寬建設資金籌集渠道,充分利用好銀行信貸、專項債、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基金、EOD等投融資方式,構建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融資新模式。鼓勵通過共同建設、委托建設等方式,吸引國有企業、工商資本、新型經營主體共同參與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與管護,促進我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效推進、有效管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區政府成立錫山區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小組,區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相關工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區發改、財政、資規、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審計、民政、供電等部門及各鎮(街道)主要負責人為成員,負責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組織領導協調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區發改、財政、資規、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審計、民政、供電等部門及各鎮(街道)分管負責人組成,負責高標準農田具體推進工作。各鎮(街道)也要成立相應組織機構,建立健全相關協調推進機制,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政府重點工作和為民辦實事工程加以落實。
        (二)加強分工協作。區農業農村部門牽頭做好高標準農田規劃、建設、管理等相關工作,牽頭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關政策,負責組織協調、督查、年度考評以及新增耕地質量評定等工作。區資規部門負責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的耕地潛力資源調查、新增耕地認定、永久基本農田占用補足補劃、耕地“進出平衡”等組織協調工作。區水利部門協助做好農田水利設施的建后管護工作。區生態環境部門會同做好退水排口設置標識相關工作。區屬相關國企負責做好資金籌措、重點項目組織推進等落實工作。其他部門各司其職,形成協同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共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三)加強政策支持。認真貫徹落實調整土地出讓收入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的政策意見,切實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對完成年度建設任務的鎮(街道),項目通過區級初驗和市級審核后,根據相關政策進行獎補。開發區、商務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區級配套獎補資金自行承擔。獎補資金主要用于農田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耕地質量提升、項目建后管護等內容。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將一般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以及新增農業設施建設用地的,應嚴格落實耕地“進出平衡”;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開展必要的灌排設施、田間道路等配套建設,涉及少量占用或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布局的,要在項目區內予以補足;難以補足的,在歸屬鎮(街道)范圍內同步落實補劃任務。
        (四)加強風險管控。堅持把質量管理放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首位,嚴格執行工程建設相關管理制度,強化質量風險意識,加強項目全過程質量管理。壓實高標準農田建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牢固樹立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的意識,將安全生產理念融入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強化廉政風險防控,堅持公開透明管理項目,加強對項目重要環節和關鍵崗位的監督管理。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損毀、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經依法批準占用高標準農田的,要及時補充,確保高標準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五)加強考核評價。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激勵機制,準確真實反映各地建設成效,對建設成效顯著的給予通報表揚,未完成任務的約談通報。建立定期調度制度,加強項目建設全過程監管,督促建設主體按照項目建設時序推進建設,對建設進度緩慢的給予通報。區級每年以任務形式下達給各鎮(街道)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對當年度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情況進行考核,考核評價結果納入鄉村振興與高質量考核。

        附件:1. 錫山區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小組
                  2. 錫山區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計劃表
        3. 錫山區2023年度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計劃表

        (附件請下載原文查閱)

        (注:為了推進依法行政,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現將《錫山區錫北運河水環境 綜合治理項目實施三年行動計劃 (2023-2025年)(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請于2023年5月6日前將書面意見和建議以寄送、傳真或者電子郵件的形式送無錫市錫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本篇文章共有1頁 當前為第 1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特级高清免费a级毛片,中文字幕偷乱在线看,中文无码制服丝袜